昨天(29日),学术界又发生“大地震”。
网上流传一份署名饶毅的实名举报信,举报3人学术造假。
饶毅,来头可不小,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拿到博士学位,还在美国西北大学拿到教职,后来作为人才引进回国,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任院长,现在是首都医科大学校长。
饶毅教授的学术水平、鉴别能力,是不用怀疑的。
而饶毅对这封信的回应是:没有发出,有过草稿。
这个意思基本就是,写过这封信,但没有递出去。也就是说,信可能是被泄露出去的,但他并没有否认信的内容。
再看3个被举报的人,都是生物医药界的重量专家,其中,裴钢还是中科院院士。
裴钢:中科院院士,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曾经还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、同济大学校长。
李红良: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,二级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
耿美玉: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、研究员,还任药物研究所第十四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。
难怪有人形容:学术界大地震。
我之所以在文章开头说,“又”发生地震,是因为,就在半个月前,11月15日,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曝光:南开大学校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涉嫌学术造假。
曹雪涛和他团队被指,造假论文高达60篇,其中,涉及图片造假、数据造假等问题。
简单总结下:11月15日以来,先后有2名院士被曝学术造假。
院士,在我们眼中,是很神圣的一个词汇。
比如,最近中国科学院(中科院)增选了64名院士,中国工程院(中工院)增选了75名院士。
目前,全国在世的两院院士也不过一千六七百人。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:2018年,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……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。
不到0.05%的入选率,能当上院士的,真的是凤毛麟角。
一旦当选,也是众誉加身。
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开的条件(人才引进)是:平台建设经费及科研启动费1000万元以上,住房安置或购房补助500万元以上,年薪300万~500万元。
而工作人员介绍:要引进院士是非常难的,500万年薪,不算高。
讲实话,对于顶级科研人才,这样的回报,的确并不算高。因为,他们几乎代表着中国各个行业、各个领域的最高科技创新水准。
然而,对院士卷入学术造假传言,真的令人很震惊、很遗憾。
尽管我没有能力去核实这些传言的真假,但一个重要事实是:这两起举报都是来自于学术界同行,而举报人也具有相当的学术素养。
不过,我还是不想去争论裴钢、曹雪涛两位院士,是不是真的学术造假了。
我又老套地想起了我们隔壁那个国家:日本。
最近19年,日本一共有19人获得诺贝尔奖,平均下来一年一位。2001年,日本提出“50年30个诺贝尔奖”计划,现在时间没过半,诺奖任务却完成了一大半。
为什么日本能一年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呢?原因当然很多,我谈一个:日本如何惩罚学术造假。
当年,日本顶级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,在顶级学术期刊《自然》同一期发表2篇文章,震惊全球生物学界。甚至有人说她是日本的“国宝”“日本居里夫人”。
但随后有人质疑她,涉嫌造假。
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立即成立调查委员会,日本政府也很快介入,由日本国内外专家组成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。同时,由小保方晴子进行“透明”实验:也就是24小时在监控下,进行证明试验。
最终,证明小保方晴子造假。
她的实验室被关闭,博士学位被撤销,论文被撤回……
她的博士导师笹井芳树,上吊自杀。尽管调查报告认为,笹井芳树不涉嫌造假。但他爱惜自己的学术名誉,胜过自己的生命,选择以死谢罪。
之后,小保方晴子被彻底踢出学术界。
(小保方晴子召开记者会)
学术造假,是对科技创新的最大伤害。
13年来,也就是从2006年开始,中国研发经费支出先后超过了韩国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和日本,现在已经连续好几年,位居世界第2。2019年,中国有3所高校的科研经费超过100亿,将近20所超过50亿,要知道多少中西部县,一年的财政支出只有十几、二十来亿。
去年,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9518.2亿元,相比之下,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不到3000亿元(主要对象是农村老人、城市没有职业的老人),基本医保基金支出不到1.8万亿元(相当于救命钱)。
作比较,不是说在科技创新上投的钱太多了,恰恰相反,我们现在有那么多被“卡脖子”的技术,需要不断去加大攻关力度。尤其是,在基础学科上,见效慢,更需国家投入。
但学术造假者最可恶的地方在于,他们用纳税人的血汗钱,去炮制各种学术垃圾、假货,然后去骗取更多的经费和荣誉,再骗更多钱……
当那些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人,坐冷板凳时,造假者却早已经招摇过市,名利双收。
最终,浮躁了人心,败坏了学术风气。
早在2003年,有人曾经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,造出了所谓世界先进的芯片“汉芯一号”。但现在,我们芯片还受制于人。因为,那个“汉芯”是个假货!
所以,科技创新,光投钱是不行的。
对任何一起涉嫌学术造假的事件,都应该调查清楚,还原真相,如果没有造假,相关专家当然能清清白白、理直气壮地继续学术研究。
否则,那就应该让学术造假者,身败名裂。
只有如此,才能断掉走捷径人的念想,形成踏踏实实的研究氛围,科技创新才会更有希望!
来源 | 正解局
下一篇:从基因组大数据到精准医学